【湘潭日报】台湾人阿川和他的卤肉饭
2025-07-11 11:00:33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湘潭日报 | 编辑:周冠成 |         

陈裕川、颜雅静夫妻俩用心经营着小店。(本报记者 方阳 摄)

本报记者 王超

“闪光的小店”系列报道①

编者按:

作为构成实体经济最基础的“细胞”,小店连接着千行百业,也服务着千家万户,它不仅为消费市场引流聚气,也是推动创新、促进就业、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。即日起,本报推出“闪光的小店”系列报道,走访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,讲述创业者认真拼搏的故事,聆听大家对湘潭营商环境、政务服务的意见建议,敬请关注。

今年是台湾人陈裕川来到大陆的第26年。

从最初受邀到上海担任日式料理厨师,到带团队来湘潭经营西餐厅,再到成为“湘潭女婿”定居创业,陈裕川说自己一直在探索前进。而今,他开在岳塘区宝塔路上的台湾小吃店,正凭借地道的口味、亲民的价格收获越来越多“粉丝”,成为湘潭众多特色小店的代表。

“很开心也很荣幸,大家能喜欢我的小店,我将一如既往为大家做原汁原味的台湾美食。”陈裕川说。

1999年,22岁的陈裕川受邀赴上海最大西餐厅做日式料理厨师。彼时的他对大陆知之甚少,也没有亲戚朋友接应。或许是天生爱探索,陈裕川毫不犹豫地选择只身前往上海工作。

落地上海后,这座国际大都市给了陈裕川一种很特别的感觉,他喜欢这座繁华与传统交融的城市,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孕育出的包容、开放的社会氛围。

接下来的10年时间,这名台湾青年扎根上海,脚踏实地的奔波让他对大陆有了更真切的认识。2009年,陈裕川被所在公司派往湘潭经营西餐厅,并担任管理人员。

相较于上一份工作,这份管理人的工作不仅跨了行业,还要求陈裕川从过去单一的厨师变成统筹:建立团队、研发产品、打造品牌、打通销路,等等。

迎接挑战往往使人迅速成长。经过这份工作的磨砺,业务上他很快能独当一面。更可喜的是,他还在这里与一名湘潭女孩相识相恋。

2011年,两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走进了婚姻殿堂。

婚后,陈裕川带着妻子辗转台湾、南京等地生活。2013年,为照顾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,他毅然辞掉手中的高薪工作,举家回湘潭定居。同年7月,在美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资源的陈裕川,在雨湖区核心商圈“城市盒子”盘下一个3平方米大的门面,开始了创业之路。

谈及创业的初衷,陈裕川笑言,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字——“馋”。

“离开家乡,就会格外想念家乡的味道。”陈裕川介绍说,台湾有很多经典小吃,比如油光闪闪的大肠包小肠、金黄透亮的花枝丸、香气四溢的台南炸排骨,尤其是“其貌不扬”的卤肉饭,深受大陆民众喜欢。

为此,他决定把家乡的特色小吃,原汁原味地搬到湘潭。因为对食材、配料的坚持,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“对味”的感觉,陈裕川的小吃店很快收获了一群“铁杆粉丝”。

2017年,为满足更多食客的需求,陈裕川将小吃店搬到了岳塘区宝塔路上。和创业初期的迷你小店比起来,新店不仅面积扩大了好几倍,食材品类也做了进一步补充。

“一碗小小的卤肉饭只需5分钟就能吃完,却需要10多个小时的烹制。”陈裕川告诉记者,每天早上他都会去市场挑选新鲜的五花肉,先将肉汆烫去腥,切成肉丁,煸油,再放到秘制的卤水里煮,反复这样操作至少6个小时,这样做出的卤肉看起来油光闪闪,晶莹剔透,吃起来却肥而不腻。

小吃店为何受年轻人欢迎?陈裕川认为,小店之所以能突出重围,一是靠遵循传统,二是靠对食材的创新。他举例说,为了保持小吃店的美味不走样,店里出品的所有餐点均由他一手烹制完成。除了口味,他还很在意客户的反馈意见,并根据大家的提议进行改善调整。因此,小店积累了很多“回头客”。

今年是陈裕川定居湘潭的第12个年头。其间,他的小吃店从3平方米扩大到50平方米,他也由一个人变成了四口之家的顶梁柱。他说,创业的这些年,他切身感受到湘潭的营商环境之变,“政府办事效率越来越高,执法越来越文明,而且政府部门的执行力相当高。”

创业也让他的价值观有了变化。“不管做什么工作,都不能总想着挣快钱,要凭良心做事,用真诚的产品打动消费者。”陈裕川说。

联系到小店实际情况,他也委托本报记者给政府部门捎个建议——“门牌号就像商铺、住地的名片,具有很强的指示导向功能。如今,我的小店一半以上订单来自外卖平台,但由于商铺门前没有悬挂门牌号,导致外卖员或客人只能打电话询问,浪费大量时间不说,有时还会遭到一些顾客的埋怨。我也想过重新悬挂门牌号,但又不知道如何办理。”

【创业感言】

不管做什么工作,都不能总想着挣快钱,要凭良心做事,用真诚的产品打动消费者。

责编:周冠成

来源:湘潭日报

岳塘要闻
视频精选
精选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